WeHelp 第四屆回顧:以人為本的教育事業
不免俗地,先聊聊 WeHelp 第四屆畢業同學的就職狀況。
總共 45 位畢業同學,1 位失去聯繫無法追蹤,38 位在畢業後的三個月求職期間,取得至少一個 Offers;41 位在畢業後半年內取得 Offers。其中 1 位同學,獲得百萬年薪的 Offer;1 位同學,獲得美國 LinkedIn 實習計畫的機會 ( 需身份 )。
就職的公司包括將來銀行、鈦坦科技、凌群電腦、永豐證券、亞力電機、信邦電子、璽樂科技、騰茲電通、精鏡傳媒、KKday、Fiisual 等公司。同時,我也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都會越來越好。
不容易的日常,保持初衷
這一兩年,軟體產業發生了很多事情,無論是大規模的裁員、或者是人工智慧工具的發展,都大大的提高了入門求職者、轉職者的門檻和困境。
儘管如此,我們始終相信當初選擇進入軟體產業,撰寫第一隻程式時的樂趣和感動。或許求職市場會起伏,或許產業趨勢會變動,但對於運用程式開發技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初衷,仍將堅定且持續地貫徹在 WeHelp 的訓練議程裡。
WeHelp 第四屆的學員于葳,或許絕佳的反應了這樣的心念。于葳在訓練的過程中,除了完成訓練任務之外,更主動替同學們開發了讀書會的紀錄系統並實際運用在讀書會的運作之中,將軟體工程師能對團體產生貢獻的可能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于葳也以一己之力,組織了同學之間的交流活動,增加了許多有意義的橫向連結。
無論是求職期間或就職成為軟體工程師之後,我都可以深深地被于葳對於世界的熱情與樂觀所感染。
做真正的產品,那就對了
包括我們的學員在內,許多轉職者會煩惱的問題是:除了本科系的學歷以外,轉職者的開發專案,到底要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才能順利找到工作呢?WeHelp 第四屆的另一位學員文昱的努力經驗,或許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
文昱過去在分子生物領域有相當深刻的背景,因此,在 WeHelp 訓練的最後,他選擇了一個冷門但相當契合個人經歷的專案主題:包含超過兩百萬筆分子化合物資料的搜尋系統。
站在引導者的立場,一方面我非常鼓勵學員結合興趣和背景;但另一方面,我也提醒著,一般來說,一個冷門難以被理解的主題,對求職是不利的。
真的想做,那就要做最好的!只要是最好的,那就一定會被看見!
堅定且貫徹到底的意志,可以克服很多事情!文昱的專案作品很可能超越了該領域的同類型產品,並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當然,順利找到不錯的工程師職位就職,那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悄然回首,就這麼過了四年。很感謝每一位參與 WeHelp 社群的夥伴:所有的學員、助教、顧問、外部的諮詢工程師、以及合作交流的企業人員等等。
有大家,才有 WeHelp,未來的未來,我們將仍然站在這裡。
其他關於 WeHelp 的文章